凯时手机平台用户登录
瞭望丨耄耋“牛头刨床”见证的“湖湘担当”
[编辑:永太净化设备经营部] [时间:2024-06-07]
◇新中国成立70年间,拥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湖湘文化精神的湖南人,发扬“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血性担当”“抢挺精神”,大胆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了强劲动力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后,湖南工业人更迸发出了无穷的潜力。从“兴工强农”“三化”,到“一化三基”“弯道超车”,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实施“‘优存量、拓增量’促新旧动能转换”,湖南工业“一张蓝图绘到底”,走上了先进制造的快车道
◇70年不懈奋斗,湖南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排名上升到2018年的全国第12位。随着超级装备、超级计算等崛起,科技创新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2.5%提高到接近58%
5月21日,中车株机厂房内,一列即将交付的磁悬浮列车在接受出厂测试 苏晓洲摄/本刊
中车株机企业文化馆里,陈列着一台80多岁高龄的牛头刨床。这台引进于1936年,一直使用到2005年才“退休”的设备,被使用者长年精心养护,很多部位出现了有琉璃般光泽的“包浆”。其中,机床左侧“中英庚款”四个铸造字分外醒目。
湖南“中大创远”研发的用于生产螺旋锥齿轮的高精密机床,打破了海外垄断。新华社记者苏晓洲 摄
讲解员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如今成为动力集中型“复兴号”列车、磁悬浮列车、世界最大功率电力机车等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的中车株机,源自上个世纪30年代“粤汉铁路”上的“田心厂”。
彼时,“粤汉铁路”株洲至韶关段通车,需要在株洲建厂修理进口蒸汽机车头。当时建厂许多设备来源复杂,其中就包括中英庚款15万英镑(折合当时国币247.5万元)。这台牛头刨床身上“中英庚款”四个字,正是今天湖南创建“强国重器制造中心”的起点。
用“庚子赔款”购入的这台牛头刨床,是湖南制造业薄弱家底的见证。 新华社记者苏晓洲 摄
地处内陆腹地的湖南,没有临海通航地利,没有煤气油的殷实“家底”,加上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外部环境等先天条件并不占优。
但拥有“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湖湘文化精神的湖南人,新中国成立70年间,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发扬“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血性担当”“抢挺精神”,在逆境中寻找机遇、在竞争中提升能力,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提供了强劲动力。
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株所”资深专家柯以诺告诉本刊记者,上个世纪50年代,他和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电力机车专业大学生一起,从上海、西安等地出发,“一根扁担挑着行李日夜兼程走进‘田心’,在荒山上扎工棚、盖厂房、搞生产,一干就是几十年!”
曾经用来修造“万国牌”蒸汽机车的中车株机“大铁厂房”,现在已经被改造成制造先进动力集中型“复兴号”的现代化车间。新华社记者苏晓洲 摄
柯以诺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电力机车专业大学生。当时,我国要建设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山区铁路,必须用电力机车取代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然而,初建那年,苏联外国专家一夜撤走,留下柯以诺们这些“中国徒弟”,这意味着国产电力机车的试制只能靠自力更生。
位于长沙的铁建重工盾构机产业基地,源源不断为海内外“超级工程”提供“神兵利器”。新华社记者苏晓洲 摄
面对不期而至的巨大困难,以赵琦、陈国栋、蒋之骥、刘友梅、柯以诺、高培庆等为代表的技术人员,也即今天的中国轨道交通技术大师们,坚决不信邪,摸索前行……如今,柯以诺所在的中车株洲所,已成为中国轨道交通高端装备的领军力量之一。他和同学们见证了如今“中国动力谷”——株洲千亿先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建立。
地处内陆的湖南,山川险阻、气候湿热阻碍了湖南发展,却也孕育了不屈不挠,敢于也善于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湖湘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投身工业的“新老湖南人”身上,逐步形成了湖南在中国独树一帜的制造业“抢挺精神”和“血性担当”的地域工业文化。
一位湖南工业界知名人士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工业基础“一穷二白”,但湖南人很早就看到,搞工业特别是发展制造业,是湖南的主要出路。从最早提出“稍有余力,就着力抓工业”,到“把每个可以节省的钱都集中起来用以投资办工业”,新中国成立之初湖南掀起工业建设“第一次浪潮”,只争朝夕的精神可见一斑。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后,湖南工业人更迸发出了无穷的潜力。从“兴工强农”“三化”,到“一化三基”“弯道超车”等,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实施“‘优存量、拓增量’促新旧动能转换”,湖南工业“一张蓝图绘到底”,走上了先进制造的快车道。
比如,华菱钢铁集团坚定不移提效率、优结构、降杠杆、强改革、增效益,以超千亿年销售收入栖身“中国最强钢铁企业”行列;以三一重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工程机械湘军”混凝土机械产量全球第一,起重机械、挖机产量全国第一;铁建重工大直径盾构机性能优越远销海内外,技术性能可以“克服地壳多数复杂环境”;湘电股份大型矿用电动轮自卸车为我国大型矿山装备自给提供保障,先进风力发电设备更是遍布从高原到海疆的广袤国土。
再比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八研究所研发的离子注入机等,解决了集成电路装备“卡脖子”问题;湖南中大创远数控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的高精密螺旋锥齿轮闭环制造系统打破了海外封锁和禁运;智慧眼(湖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人脸识别技术和指静脉识别算法在多次国际大赛中夺冠,成为人社部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制订牵头单位;“天河”超级计算机、“麒麟”操作系统、长城电脑和服务器、国科微电子固态存储与解码芯片、北斗导航系统及其核心芯片等构成的“强强组合”,为我国计算机及应用自主可控增添了强大底气……
2018年,致力于“强国重器制造中心”的湖南省,工业增加值达到11916.38亿元,是1952年的1884.69倍。
职业教育和企业职业再教育发达的湖南,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那些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能工巧匠,给调研中的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铁建重工制造总厂,“技术能人”陈建军靠自己摸索编程、选择工艺路线、材料和刀具等,能把很多专业人士“傻眼到无从下手”的数控复合加工设备,“玩”到随心所欲。
在能工巧匠的“摇篮”——湘潭电机,先后干过油漆工、钳工、刨铣工的廖正钢,拥有5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4项实用新型专利,成果获得过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中联重科,冷作工出身的李传泉,多年来专门钻研那些“模仿不来的精华工艺”,椭圆形吊臂制作技术从吊重200吨起步,创造并迄今保持着2000吨的世界纪录;从事大型起重设备调试的龙卫国,能把巨大的起重设备吊臂调试得跟人手一样灵活,2000吨起重机吊臂能精确地往瓶子里插花。
在湖南最大国企华菱钢铁集团,华菱涟钢筑炉专业技校毕业的陈奇福,掀起了烧结机控制、钢铁生产原材料物流等方面的技术革命;华菱衡钢王伟元对先进自动测量系统动“微创手术”,保持和恢复设备0.02毫米精度;只有大专文化的华菱湘钢技术能手赵旋,凭着自主开发信息化技术,助力公司提效降耗,“改变了对高炉的理解”……
记者采访发现,很多德国企业和投资者乐意将其中国业务设立在长沙、湘潭、株洲,这些强调工匠精神的德国企业界人士表示,熟练而认真的技术工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他们选择的主因。而多位担纲研制国家重点科研产品的知名院士,更把湖南的一些能工巧匠,视为能把他们的研究变为现实的最佳合作对象。
与此同时,随着发达国家纷纷推进“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也在利用低成本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这使得中国先进制造业面临高端回流与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为此,湖南专门制定“芙蓉人才行动计划”,抢占全球制造业人才高地。
尤其是出台的“十支持”“十放开”等政策,提出要为各类人才创造宜居宜业、创新创业的良好条件,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只要这些政策能真正落地、落实、落细,能守得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湖南的先进制造,谁也抢不走。”一位湖南企业家说。
6月13日凌晨4点,被誉为“航天奥林匹克”的国际空间轨道设计大赛(GTOC)最终成绩揭晓:由14名平均年龄不到29岁的成员组成的国防科技大学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联队,以绝对优势荣获冠军,一举打破欧美对赛事冠军的长期垄断。一个月不到,好消息接踵又至。7月8日,国防科技大学代表队又在澳大利亚悉尼夺得机器人足球世界杯大赛中型组冠军。
在小五金生产王国湖南省邵东市,“机器换人”正在深化推进。新华社记者苏晓洲 摄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防科大的这一幕,正是湖南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探索,努力为先进制造业“勇气”之上添“底气”的缩影。
“电力机车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半个多世纪以来百折不挠,一直奋战在科研一线;“交流传动王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一年实验烧掉的电子元器件装了一卡车;以“两台汽车变两辆自行车”为代价放弃国外优裕生活,回国投身科研事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在研发成功碳碳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能等领域后,又一头扎进实验楼,持之以恒地带领团队在耐3000摄氏度以上高温物质研发领域继续发力……
湘电股份生产的能载重100吨至300吨不等的大型矿用电动轮自卸车为我国大型矿山装备自给提供有力保障。新华社记者苏晓洲 摄
不仅如此。第一款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芯片1700V/100A问世,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际垄断,促使国外IGBT产品价格下降超过50%,为国家节约资金超百亿元;第一台自主可控计算机整机在湖南长城下线,国产化固态硬盘在国科微电子稳定、量化生产,国产化自主可控计算机制造正在持续推进……
特别是科技创新园区,已经成为湖南科技创新的热土。采访中,记者发现,即使是作为后起之秀的宁乡高新区,也汇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2万余人,拥有80家高新技术企业,6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20个省级技术研发平台和3家院士工作站……
湖南省科技厅有关人士介绍,湖南1957年全民所有制单位拥有自然科技人员3.75万人,到2018年总数达到179万人。拥有袁隆平、黄伯云等两院院士总数82人,长期在湘工作外国专家1367人。
70年不懈奋斗,湖南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排名由2000年的全国第14位上升到2018年的第12位。随着超级装备、超级计算等的崛起,科技创新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2.5%提高到接近58%。
“不惟GDP,不是不要GDP,也不是不要高质量发展”“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不是投资上不去、产业项目铺不开的‘挡箭牌’”“这道理、那道理,高质量发展才是硬道理”……可以预期,在湖南现代治理体系的强力推动下,基于科技创新的湖南“先进制造”将不断迸发出持久活力。
上一篇:未来几年专家对刨床行业发展的预测
下一篇:我国牛头刨床的使用现状